bat365在线官网登录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历史悠久,底蕴雄厚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肇始于1949年建校之初创办八大系之一的化学工程系。以张大煜、侯毓汾、杨锦宗、林纪方、聂恒锐为代表的老一辈化工人面向国家需要,勠力同心、艰苦创业,用不懈的奋斗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经历七十余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已成为化工领域科学研究的高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目前下设7个系:化学工程系、化学工艺系、化工机械与安全系、高分子材料系、精细化工系、催化化学与工程系、制药工程系,2个支撑平台: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学分析测试中心;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化工领域唯一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新获批教育部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为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学院还负责建设2个校外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和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提升国际声誉,学院携手Wiley出版集团共同创建立新开放获取型国际学术期刊Smart Molecules

 

学院建设有国内一流的化工学科群


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2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两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06年、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在201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在202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突破。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从传统化工优势领域,拓展到智能材料、先进能源、安全工程、生物医学等新兴高新技术领域。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药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一级学科方向。学院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引领行业,致力解决能源、材料、信息、环境、健康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屡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以绿色、智能、大数据理念为特征,前景广阔。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在职教师303人。其中主院专任教师229人:教授(研究员)1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07人,讲师(助理研究员)7人。学院目前在站博士后共计70人,其中全职博士后54人。学院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有特种高分子材料专家蹇锡高院士、智能光学材料专家彭孝军院士、生物医学探针专家Engin U. AKKAYA院士等学术大师,有生态染料专家张淑芬教授、膜科学与工程专家贺高红教授等领军人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中青年教师中有200余人次获得包括国家“杰青”(10人)、“优青”(10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21人)等头衔在内的省级以上学术头衔。

 

学院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


学院拥有“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石油化工爆炸机理与安全泄放技术科技研发平台”、“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能源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低碳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烟气余热利用装备防腐蚀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硼镁特种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辽宁省石化行业高效节能分离技术工程实验室”、“辽宁省智能化工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及利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水化学与水质功能材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还拥有1个科技部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9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及基地。学院现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3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创新团队2个。学院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奖励。

学院拥有“国家级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工-华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大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抚顺石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省部级实践教育中心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学院有13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奖励。

 

学院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学院现有在读研究生2550人。学院围绕着将学科强、高端人才多的突出优势转化为科研育人的优势,坚持发挥“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涵育一流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尊师重教、敬业爱生、和谐互助”的良好导学文化和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广大研究生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中不断坚定学术志向、塑造科学精神、提升科研本领。在研究性论文发表、全国科技竞赛、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中评审等活动中,屡创佳绩。

本科生培养: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2129人。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密切关联,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办学理念,贯彻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办学目标和“高水平、研究型、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推进,坚持理工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化工、化学、制药、过程装备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通过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化工与制药类创新实验班、新工科创新实践班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精英人才。


学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工人才的知名高地


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际班建设为牵引,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学习或交流;在学院层面上跨专业方向全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本着“突出创新、强化工程实践、尊重个性”的原则,依托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通过开设化工与制药类创新实验班和各类创新实践强化班、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组织科技竞赛等,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新工科人才培养: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传统学科导向的培养理念向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转变;推进化工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协同,推进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

 

学院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定期选派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学习和交流、全额资助表现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进去。学院聘请了包含土耳其Engin U. AKKAYA院士在内的多名外籍教师。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学交流。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宾州州立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日本东北大学等多家单位分别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学院十分重视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


学院秉承“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化育臻善,工于至诚”为院训,提倡“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学院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学院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专业优质资源的建设、进一步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整合创新,重内涵发展,提升质量文化,再创辉煌!

 

 

(更新日期:2023124日)